微观机甲——袁稷的自然科学之美
时间:2021-04-15
身为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袁稷老师积极探索国际最新的光学显微影像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行业。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尝试艺术化的科学体验,展示微观世界极美之致。受英国摄影师Levon Bliss拍摄昆虫照片的影响,他也把目光投向了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昆虫。从没有人用这样高精度的分辨率去观摩这样一种细节,袁稷只能在拍摄中摸索出最佳方案,拍摄系统的稳定性要保证持续性的工作,多张图片的堆叠处理需要用到堆叠景深,而这并不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状态,而是需要预判。单张和局部试拍后,在预判整体效果,然后以微米为单位去记录。单是工作量就让人头皮发麻,而袁稷坚持拍了一张又一张。
每次拍摄前都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光学倍率以及严谨的步骤推断。要实现画面的“全景深”,每张成片平均需要拍摄上百张的素材,每次步进的距离都通过科学计算,微米级控制的行程确保合成精度。这才获得一张高像素的完整图片,素材有时候可以多达上千张,后期再通过堆叠处理,袁稷这才获得了一张满意的微观昆虫标准照。
通过微距镜头和物镜的搭配来获得精确的细节,经过数小时的堆叠处理,一只只鲜艳夺目的昆虫在眼前一览无余。甲壳上的凹凸与绒毛、翅膀上鳞片的阵列,昆虫绚丽的结构色被毫无保留地在观者眼前展露,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
就好像闯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寻常在身边出现过的小生物,以一种从未有过的面貌被重新认识。一种机械感和生物感、未来感和古典感,合而为一的矛盾性的新视野。
以上两张为中画幅GFX100搭配CAMBO微单轨拍摄20倍光学燕蛾鳞片结构色:是由物体表面的沟壑、刻点、缝隙等亚显微结构使光速发生折射、漫反射、衍射和干涉之后产生的各种颜色,也成为物理色。这种颜色不会被化学或温度变化而消失,典型的例子就是蝴蝶翅膀的美丽颜色永远都不会失去。图为奥龙特斯燕蛾Alcides orontesd的鳞片放大约视觉500-1000倍拍摄效果。
A:我拍摄静态物品,喜欢更多微距的应用,注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我使用微单轨皮腔加金宝的ACTAR HR105mm拍摄,这个组合让我非常方便地进行倍率调焦,而整个平台只需更换不同镜头板配合不同镜头就可以拍摄不同倍率的题材,这保证了我工作的效率。而在同倍率下呈现更丰富的细节和更少的色差。
A:镜头的发展受到显微拍摄精密度的限制。比如成像方面,它并不能以微观的清晰度去评价,显微镜头的魅力在于发现更小的事物,打开一个未曾接触过的大门。而且在微距拍摄中,灯光也是一项考验。通过不同的镜头去探索金宝系统,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改进。
A:拍摄前的准备就很费神,因为需要在显微镜下对昆虫标本做一到两个小时的清洁;还有镜头推近后,布光集中在物体表面会产生大量的反光和衍射,需要事无巨细地对柔光进行调整。金宝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就很重要了。
袁稷老师使用的器材包括:金宝 ACTAR HR105MM镜头、微单轨、PCH云台,飞思一亿后背